不是因為進步才值讚美,是因為讚美才會獲得力量去進步
2025 Oct 16 未分類
「不是因為進步才值得讚美,而是因為讚美才有力量去進步。」
有一次,我聽到一位朋友訴苦。
她說老闆在會議上,當著全組人的面,
把她的報告批得體無完膚,還特別拿同組的同事來比較:
「你看,人家就做得到,你為什麼不行?」
那一刻,她覺得自己像被放在聚光燈下,赤裸裸地被審判。
會後她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──
**「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?」**
換個場景。
假如另一半總是挑剔,
嫌你煮的飯太鹹、說你不如隔壁老王的太太會持家,不如誰誰誰的先生有肩膀,試問你會有什麼反應?
也許是委屈到落淚,也許是氣到忍不住吵起來。
然而,諷刺的是,這卻是我們很多父母最常對孩子做的事。

我們會說:
「你看,隔壁小明都考第一名,你怎麼又粗心錯這麼多?」
「別人家的女兒多貼心,你怎麼這麼不聽話?」
孩子卻沒有「辭職」或「離婚」的選項,
他們不能換爸媽,也很少有力氣頂嘴說:「那你來做做看啊!」
只能把那些批評全都吞進心裡,默默問自己一句:
「我真的這麼不行嗎?」
長久下來,「比較」並不會讓孩子更努力,
反而只會讓他們懷疑自己不夠好,陷入自責與放棄。
⸻
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另一種可能。
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項實驗:
他隨機挑出一群孩子,
告訴老師這些孩子「將會有大幅度的進步」。
幾個月後,這些孩子的成績真的比同儕顯著提升。
原因不在孩子本身,而在於 老師的期待。
因為老師相信他們會變好,所以給予更多的鼓勵、耐心和信任;
孩子在這種氛圍裡,也真的展現了更好的自己。
這就是著名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(Pygmalion Effect),
又稱 羅森塔爾效應(Rosenthal Effect)。
⸻
一個真實的小故事
有個媽媽告訴我,她的兒子數學一直不太好,每次考試都吊車尾。
有一次,他只考了 45 分,孩子原本垂著頭,準備聽媽媽一頓罵。
沒想到媽媽卻先看了考卷,笑著說:
「你這次應用題對了兩題!這代表你開始懂得抓題目重點了,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更進步。」
孩子愣了一下,眼睛竟然亮了起來。
之後,他主動要求媽媽陪他練習應用題。
幾個月後,他真的慢慢進步到 70 分,甚至有一次考到 80 分,開心到抱著媽媽說:
「謝謝你沒有放棄我!」
孩子不是因為成績變好才被讚美,
而是因為被讚美,他才更有力量去把成績變好。
⸻
那麼,父母可以怎麼做?
其實,不需要浮誇的讚美詞,只要把「看見」說出來,就能帶來很大的改變:
1. 讚美努力,而不只看結果
「這次比上次少錯三題,你真的有在努力。」
2. 讚美態度,而不是只有成績
「你摔倒了還能自己站起來,真勇敢。」
3. 讚美付出,而不是跟別人比較
「謝謝你幫忙收碗盤,因為有你,我省下好多力氣。」
4. 在失敗時也給予肯定
「雖然結果不是最好,但我看到你很專心在準備,這很不容易。」
重點是:把孩子的努力、態度和付出看見,並說出來。
⸻
小結
孩子需要的,不是「等你變好了再被愛」,
而是「因為你被愛,所以更有力量去變好」。
所以,下一次當孩子考差了、比賽沒得獎、或者只是慢吞吞吃飯時,
先別急著批評。
就從一句簡單的:「我看到你有在努力。」
開始。
因為每一句真心的讚美,都是孩子勇敢前進的能量。
⸻
最後想問問:
今天,你願意試著給孩子一個真心的讚美/一個溫暖的擁抱嗎?